眶骨膜下膿腫

跳轉到: 導航, 搜索

眼眶骨膜下膿腫(subperiosteal abscess of the orbit)的臨床情況與眶蜂窩織炎相似,對二者的鑒別有一定的困難。隨著現(xiàn)代影像技術尤其是CT掃描的廣泛應用,對骨膜下膿腫逐漸認識,對其發(fā)現(xiàn)率也逐漸增加。骨膜下膿腫發(fā)病率并不少于眶蜂窩織炎。該病感染灶位于一個相對無血管的無效腔內,對其處理尚存在一些爭論。

目錄

眶骨膜下膿腫的病因

(一)發(fā)病原因

鼻竇炎是主要致病因素,骨膜膿腫有時與感冒有關,因感冒可引起鼻竇炎。成人骨膜下膿腫與篩竇、上頜竇額竇有關。致病菌常為鏈球菌、葡萄球菌、肺炎雙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厭氧菌等。

(二)發(fā)病機制

炎癥使竇腔阻塞,細菌增生繁殖,氧張力下降,厭氧菌群生長。細菌和炎性產(chǎn)物通過眼眶和竇之間薄弱骨板直接彌散到眶骨膜下,因骨膜在眶緣、眶尖和眶上、下裂附著較緊,而與眶壁附著疏松,膿液容易將骨膜掀起而形成膿腫。因額竇5~7歲才會出現(xiàn),到青春期時才發(fā)育完全;10歲以內的骨膜下膿腫多來自篩竇和上頜竇。

眶骨膜下膿腫的癥狀

全身不適,發(fā)熱,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,自覺頭痛、不適、發(fā)燒咳嗽、流涕或鼻塞等。眼部疼痛眼瞼紅腫致使上瞼下垂,瞼裂變小,部分在眶緣處可能捫及波動的腫塊。眼瞼結膜充血水腫,突出于瞼裂外。由于炎癥波及眶內軟組織尤其是相近的眼外肌,故眼球突出,眼球運動受限。由蝶竇炎引起的骨膜膿腫很少見,多為篩蝶竇聯(lián)合感染時形成膿腫。因眶尖部骨膜與骨壁粘連緊密,不易在局部形成膿腫,但蝶竇炎引起較大膿腫且靠后時則影響視神經(jīng)造成視力損害??梢鹨暳ο陆岛?a href="/w/%E8%A7%86%E7%9B%98%E6%B0%B4%E8%82%BF" title="視盤水腫">視盤水腫。穿刺涂片細菌培養(yǎng),陽性率并不高。

周圍血中白細胞升高,核左移。

患者感冒、發(fā)燒、頭昏、鼻塞、白細胞升高;眼瞼結膜水腫、眼球前突、眶緣捫及波動腫塊,應考慮眶骨膜下膿腫。但應與眶蜂窩織炎和眶膿腫相區(qū)別,故X線片、眼眶超聲波CT掃描檢查很重要。

眶骨膜下膿腫的診斷

眶骨膜下膿腫的檢查化驗

1.血常規(guī)檢查 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周圍血白細胞總數(shù)升高,核左移。

2.病理學檢查 膿液為壞死細胞殘渣,滲出液多形核白細胞;急性膿腫期組織水腫,有大量多形核白細胞浸潤;慢性膿腫壁纖維結締組織,其中有淋巴細胞漿細胞。

1.X線檢查 發(fā)現(xiàn)鼻竇密度增高或氣液平面。另外,在外傷者可見骨折或異物。但不能確診骨膜膿腫。

2.超聲檢查 A型超聲顯示膿腫為中低反射波,骨膜與骨壁分離,呈高聳波。B型超聲顯示膿腫為邊界清楚的梭形無回聲區(qū)。其清楚的后界回聲強,為骨膜及骨壁回聲影。眼科專用超聲顯示不清,而大功率超聲尚可顯示。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膿腫囊內無彩色血流。眼球受壓變形。

3.CT掃描 顯示骨膜下膿腫優(yōu)于X線。水平和冠狀掃描可見眶壁骨膜增厚,呈高密度,梭形或扁平形隆起,內密度低。囊壁可被強化劑環(huán)形強化。眼外肌移位或輕度增厚。同時顯示鼻竇內密度增高,或眶壁骨缺失。對于外傷異物引起的骨膜下膿腫同時可發(fā)現(xiàn)骨折或異物。水平掃描對眶內壁和外壁膿腫顯示好??羯媳诤拖卤谀撃[,則冠狀掃描優(yōu)于水平掃描。

4.MRI 表現(xiàn)為梭形占位病變。由于膿腔內水和壞死組織的存在,T1WI呈中低信號,T2WI為中高信號。同時顯示眼外肌改變和鼻竇病變。囊壁可被Gd-DTPA強化。

眶骨膜下膿腫的鑒別診斷

患者除有全身癥狀外,眼部見眼球突出,眼球運動障礙眼瞼結膜水腫,可伴視力下降。有些可在眶緣觸及軟性腫物。

1.眶蜂窩織炎 在臨床與骨膜膿腫相似。有人認為蜂窩織炎鼻竇炎癥向眶內蔓延的最后階段,炎癥先經(jīng)骨膜下膿腫階段,骨膜的保護作用失敗后,在蔓延向眶內軟組織;也有人認為蜂窩織炎處理不徹底可形成眶內膿腫或骨膜下膿腫。但兩者在臨床病理過程不是截然分別的,骨膜下膿腫可伴有軟組織的炎癥。因此,臨床表現(xiàn)有共同點。主要鑒別是否有膿腫存在,需經(jīng)影像學檢查,尤其是CT檢查更有確診價值。

2.黏液囊腫(mucocele) 是由于鼻竇炎癥、外傷腫瘤等原因阻塞鼻竇引流口,使黏膜分泌物聚集,形成囊腫。以額竇最多見,其次為篩竇、上頜竇、蝶竇最少。由于囊腫長期壓迫眶壁,骨質吸收,囊腫累及眶內而出現(xiàn)眼球突出,移位,眶緣可觸及軟性腫物。囊腫壓迫眼球而產(chǎn)生屈光不正視力減退。繼發(fā)感染時,可形成黏液膿腫。黏液囊腫臨床缺乏急性炎癥表現(xiàn)。影像檢查黏液囊腫X線表現(xiàn)鼻竇密度增高,竇腔膨大,骨間隔消失與骨膜下膿腫不易鑒別。超聲顯示眶內側無回聲區(qū)邊界清,后界回聲超出眼眶。透聲強,壓迫變形。CT發(fā)現(xiàn)鼻竇內密度增高,竇腔擴大,眶骨壁消失,高密度病變侵及眼眶,邊界清楚,眶內正常結構移位。靜脈注射造影劑后,囊壁環(huán)形強化,而內密度不被增強。MRI病變在T1WI為中信號,T2WI為高信號。穿刺液為黏液,在伴有感染時可見中性核白細胞。組織病理學檢查見囊壁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,為呼吸道黏膜上皮。

眶骨膜下膿腫的并發(fā)癥

眶尖綜合征等。

眶骨膜下膿腫的西醫(yī)治療

(一)治療

藥物治療為大劑量廣譜抗生素全身應用。在影像學確診定位后,應切開引流并放置引流條,以及膿腫腔內抗生素沖洗,7天去除引流條。鼻竇內有膿液者,還應請耳鼻喉科醫(yī)生作竇腔引流,以縮短病程。對于顱內有并發(fā)癥者,應用腦膜通透性強的抗生素,同時可給予鎮(zhèn)靜劑,并及時請腦科醫(yī)生會診。

(二)預后

有效而及時的治療可以使病情痊愈。慢性遷延或眶周瘺管形成,會經(jīng)常有膿性排出。不及時治療,病情惡化,加重視力損害可致黑矇。顱內蔓延可致腦膜炎顱內膿腫、海綿竇栓塞等可危及生命。

參看

關于“眶骨膜下膿腫”的留言: Feed-icon.png 訂閱討論RSS

目前暫無留言

添加留言

更多醫(yī)學百科條目

個人工具
名字空間
動作
導航
推薦工具
功能菜單
工具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