腸石性腸梗阻
A+醫(yī)學百科 >> 腸石性腸梗阻 |
腸石是由不溶水和消化液的鋇鹽、鈣鹽等沉淀物、吞入物或正常存在于腸內的物質生成的膽酸結石。由該結石堵塞腸腔狹窄處所引起的梗阻稱為腸石性腸梗阻。
目錄 |
腸石性腸梗阻的病因
(一)發(fā)病原因
原發(fā)性腸內膽酸結石可能是由于胃酸分泌過多,使近端空腸pH降低,或因細菌在腸袢中過度繁殖,致使空腸pH下降,同時將膽鹽分解形成膽酸,膽酸在pH較低的空腸中不溶于水形成膽酸結晶。膽酸結晶可作為結石的核心,與某些不能溶解或消化的無機鹽、食物或異物等在胃腸道形成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塊,成為腸結石,結石增大堵塞小腸,即導致腸石性腸梗阻。
(二)發(fā)病機制
根據腸結石的混入成分,引起梗阻的腸石可分為3種:①真性腸石:一般是由腸道黏膜上皮、小型糞石、果核及其他異物等組成一個核心,經無機鹽的沉積而形成結石。②藥物性腸石:是因為長期口服含鈣、磷、鎂等的藥物后在腸道內形成的不溶解性硬塊。③混合性腸石(植物毛糞石):由食入的某些水果、蔬菜或吞食毛發(fā)后形成的,尤其食入未成熟的水果更易形成。
引起腸梗阻的結石中,以植物毛糞石較為多見。其中又以柿子形成的植物糞石最為常見。未成熟的柿漿和成熟的柿皮中含有鞣酸,鞣酸與胃酸接觸后形成膠狀的聚合物而沉淀,并不斷吸附植物纖維成為團塊,再經含鈣、磷、鎂等的無機鹽沉積即形成腸石。食入柿子的量越多越易形成。毛糞石多見于精神失常者吞食了自己或他人、動物的毛發(fā)、樹葉纖維、羊毛外衣等,較多的毛發(fā)可隨胃腸蠕動而拌纏成發(fā)球,從而形成一個堅固孤立的團塊。亦有報道胃腸吻合線部分脫落并以此為核心形成結石致腸梗阻的。有胃手術史者,如胃次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,迷走神經切斷、幽門成形術等更易形成結石。Michael報道的113例胃腸石中,106例曾作過胃部手術。其原因是胃手術后,胃蠕動緩慢、排空延緩,使得胃內容物與胃酸接觸的時間較長,容易形成胃石,尤其是食柿子后。胃手術后,尤其BillrothⅡ式吻合術,由于吻合口較大,在胃內形成的胃石更易進入小腸而引起梗阻。在腸道憩室處及腸狹窄的近端也容易形成腸石。
腸石性腸梗阻的癥狀
腸石性腸梗阻的臨床表現(xiàn)與膽石性腸梗阻相似。開始常為部分性梗阻,當腸石隨著腸蠕動下移至腸腔較小的回腸末端時即可出現(xiàn)完全性腸梗阻。所以梗阻部位也多見于回腸末端,少數(shù)病例可見于十二指腸、結腸、直腸等部位。當腸石擦破或壓迫腸黏膜壞死后可出現(xiàn)消化道出血。亦可引起腸扭轉、腸壁壞死、穿孔而形成彌漫性腹膜炎。有時可在嘔吐物或糞便中見到褐紅色果實皮或毛發(fā)等物。
根據病史,結合X線、內鏡及B超檢查,診斷一般不難。但表現(xiàn)不典型者只能經手術而作出診斷。
腸石性腸梗阻的診斷
腸石性腸梗阻的檢查化驗
1.X線腹部平片 表現(xiàn)為部分性或完全性腸梗阻的征象。鋇餐或鋇劑灌腸顯示為腸攀擴張和腸腔內充盈缺損(圖1)。
3.B超檢查 可見到腸腔內有強烈的食糜反流和弧形不均質的強回聲帶,回聲帶后方有遞次衰減的聲影(圖2)。
腸石性腸梗阻的并發(fā)癥
腸石性腸梗阻的預防和治療方法
(一)治療
少數(shù)病人經禁食、胃腸減壓、解痙止痛、口服液狀石蠟等非手術治療可緩解癥狀。大多數(shù)仍需手術治療。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,大多數(shù)專家主張先試用手壓碎腸石擠入大腸,若失敗則施行腸管切開取石。若有腸壞死者則行腸部分切除術。
(二)預后
參看
關于“腸石性腸梗阻”的留言: | ![]() 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添加留言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