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包蟲囊腫
| A+醫(yī)學百科 >> 肝包蟲囊腫 |
疾病名稱:肝包蟲囊腫
英文名稱:hydatid cyst of liver肝棘球蚴病
肝包蟲囊腫多見于牧區(qū),南美、南歐和澳洲等與牧羊有關,伊朗和伊拉克等與駱駝有關,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則可能與馴鹿有關。我國內蒙、西北、四川西部、西藏等地區(qū)較常見。本病又稱肝棘球蚴病,由細粒棘球絳蟲的蚴侵入肝臟所致?! ?/p>
目錄 |
治療措施
1、對小而深藏肝內的肝包蟲囊肝可嚴密隨訪,定期超聲檢查,如增大至接近肝表面時,可手術治療。
2、內囊摘除為最常用術式,其要點為:①在暴露包蟲囊腫需認真保護傷口與周圍臟器,避免囊液的污染、頭節(jié)種植、與過敏反應。②切開囊腔前應逐步減壓,通過穿刺吸取囊液尚可辨別是否合并感染或膽瘺。③殺滅頭節(jié),傳統(tǒng)方法在減壓后注入10%甲醛溶液或3%過氧化氫,5分鐘后再進一步抽空囊液。但亦有人認為此法并不能保證頭節(jié)的殺滅,因囊液的稀釋使藥效降低,曾有報告使用甲醛引起急性中毒或后期膽管炎的并發(fā)癥;此外,如有多數囊腫者則難以奏效。④切開外囊前可進一步抽空囊液,使內囊與外囊分離。保證吸引器通暢,必要時使用2~3個吸引器,對大而張力大的囊腫排液極為重要。然后切開外囊,摘除內囊,再以過氧化氫或甲醛稀液涂拭外囊內壁,鹽水紗布擦凈。⑤消滅殘腔可用外囊囊壁內翻縫合或帶蒂大網膜填塞。但處理殘腔前需認真檢查有無膽瘺并加以封閉。
3、對合并感染者需作引流術。肝切除術很少應用,僅適于個別病倒,如估計囊壁厚、鈣化而內囊不易摘除者,局限于一葉的多個包蟲囊腫,估計引流后殘腔或竇道難以愈合者?! ?/p>
病因學理
人的肝包蟲囊腫是細粒棘球絳蟲以人為中間宿主的無性期階段。此絳蟲主要宿主為犬、狐或狼,中間宿主為羊、牛、馬、豬和人。此蟲寄生于犬小腸絨毛,成蟲不斷排出有殼保護的六勾蚴,此蚴隨糞便排出,粘附于犬毛或羊毛上。人或其他中間宿主接觸并吞食此蚴污染的水或食物即可被感染,經胃或上部小腸的消化,六勾蚴即脫殼而出,穿過胃腸壁進入門靜脈,多數停留在肝,少數逸出至肺和其他臟器。棘球蚴在各有關臟器先形成初期包蟲囊腫,此囊壁即其后的內囊,而中間宿主組織在其周圍形成的纖維包膜為外囊。內囊又分為外層與內層,外層稱角質膜,內層為生發(fā)層,生發(fā)層又產生生發(fā)囊、頭節(jié)、子囊、孫囊。當有包蟲感染的羊、?;蚱渌虚g宿主的內臟被犬、狐或狼所食,此寄生蟲即完成其生活周期?! ?/p>
臨床表現
臨床表現多不明顯,中青年多見,初期可無癥狀,隨著囊腫增大可捫及上腹塊、腹脹、腹痛,如位于右上肝者示膈肌抬高,可有呼吸系癥狀。不少病人曾有過敏反應癥狀。少數可因囊腫壓迫膽道產生黃疸。亦有合并感染或穿入膽管出現膽管炎甚或敗血癥。穿入胸腔者可出現呼吸系癥狀或支氣管膽道瘺。體征主要為上腹囊性腫塊,位于腫上方者僅見肝腫大。有并發(fā)癥者可出現相應體征
并發(fā)癥狀
凡疑為肝包蟲囊腫者不宜作穿刺,以免產生囊液外逸導致過敏、過敏性休克或頭節(jié)進入腹腔形成繼發(fā)性包蟲囊腫
鑒別診斷
①先天性肝囊腫:無牧區(qū)居住史,超聲示囊壁極薄而清晰,包蟲皮試陰性。②肝膿瘍:無牧區(qū)居住史而常有痢疾史或化膿性疾病史,超聲示液性占位邊界不清晰,臨床有炎癥史或表現,包蟲皮試陰性。但合并感染的肝包蟲囊腫易與之混淆,包蟲皮試乃主要鑒別依據?! ?/p>
預后情況
肝包蟲囊腫手術治療的手術死亡率為1.8%~9%不等,一般為2~4%,術后復發(fā)率為5~12%不等,多由于第一次手術時遺漏深藏的小囊腫或手術時頭節(jié)種植。
健康問答網關于肝包蟲囊腫的相關提問
| 關于“肝包蟲囊腫”的留言: | |
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| 添加留言 | |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