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
| A+醫(yī)學百科 >> 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 |
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常見于尖銳濕疣。尖銳濕疣又稱之為尖圭濕疣、生殖器疣、尖銳疣、性病疣。是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而引起的一種表皮瘤樣增生。
目錄 |
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的原因
一、中醫(yī):
中醫(yī)認為尖銳濕疣發(fā)生的主要病因病機是由于房事不潔或間接觸污穢之物品,濕熱淫毒從外侵入外陰皮膚粘膜,導致肝經(jīng)郁熱,氣血不和,濕熱毒邪搏結(jié)而成臊疣。由于濕毒為陰邪,其性粘滯,纏綿難去,容易耗傷正氣。正虛邪戀,以致尖銳濕疣容易復發(fā),難以根治。 (一)房事不潔 男女婚外性生活或性濫交或多個性伴侶是導致尖銳濕疣發(fā)生的主要原因。由于不潔的性生活容易從外感受濕熱淫毒之邪。病邪由外陰皮膚粘膜侵入機體,引起肝經(jīng)下焦濕熱郁阻,氣血不和。濕熱毒邪搏結(jié)聚于外陰皮膚腠理而成臊疣。(二)間接接觸污穢之物品 尖銳濕疣亦可由于外陰皮膚粘膜接觸了有病邪的污穢之物品而感染。例如有病邪的浴巾、浴缸、內(nèi)衣褲、醫(yī)療用品等。(三)正虛邪戀 由于濕毒之邪為陰邪,其性粘滯,侵入機體后纏綿難去,且易耗傷正氣,以致正虛邪戀,外陰皮膚粘膜的尖銳濕疣容易復發(fā),難以根除。
二、西醫(yī):
西醫(yī)研究已知尖銳濕疣是由人類乳頭瘤病毒(HPV)所致。HPV是一種裸露型的DNA病毒,目前已知它的分子生物學分型有70多種,其中HPV6、HPV11、HPV16、HPV18與人類外陰生殖器尖銳濕疣關系最為密切。人類是HPV的惟一宿主,臨床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,亦有小部分通過間接接觸而感染。尖銳濕疣的發(fā)病、發(fā)展和復發(fā)與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很大關系。由于HPV亞臨床感染和潛伏感染以及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原因,致使尖銳濕疣治療后極易復發(fā)。
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的診斷
一、臨床特點:
好發(fā)于外生殖器、肛門以及包皮系帶、會陰、陰蒂、宮頸、陰道等處,亦有尿道口、尿道、直腸、口腔、乳頭、臍窩、腹股溝以及趾間、膀胱、輸尿管部位受累的報告。本病基本的損害為淡紅色、灰白色或淡褐色和柔軟的增生物,少數(shù)表面角化較明顯。增生物大小不一,單個或群集分布,表面呈分葉或棘刺狀,濕潤,基底較窄或有蒂,陰莖體部可見基底不窄的“無蒂疣”,陰道損害可為扁平疣狀。由于皮損排列分布的不同,外觀上常表現(xiàn)為顆粒狀、線狀、重疊狀、乳頭瘤狀、雞冠狀、菜花狀、蕈狀等不同形態(tài)。有報告,由于發(fā)現(xiàn)巨大型濕疣伴有其下方組織的破壞,故稱之為“疣狀癌”,認為系一低分化的鱗癌。部分濕疣也有惡變的可能。尖銳濕疣常無自覺癥狀,易擦之糜爛出血,少數(shù)病人有疼痛及瘙癢,肛門、直腸、陰道、子宮頸尖銳濕疣可有疼痛、性交痛,局部分泌物或白帶增多,若繼發(fā)感染,分泌物增多或清洗不夠,可伴惡臭。在妊娠期或局部異常分泌物增多或伴有其它炎癥時,可促使疣體增殖。有的濕疣在妊娠末期或分娩后可自然縮小以至消退。
二、病理檢查:
病理檢查中發(fā)現(xiàn)凹空細胞是尖銳濕疣病理學的特征性改變,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;其次是真皮乳頭毛細血管增生,基底細胞增生,棘細胞增生,角化不全以及角化不良等病理變化.本病根據(jù)皮疹特點、發(fā)病部位、發(fā)展情況結(jié)合可能詢及的接觸史,一般診斷不難。亞臨床感染可單獨或與典型損害并存,可用醋酸白試驗或甲苯胺藍試驗幫助診斷。對于潛伏感染可用原位雜交或聚合酶鏈式反應(PCR)證實。
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的鑒別診斷
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癥的鑒別診斷:
1.絨毛狀小陰唇:又名假性濕疣,好發(fā)于年輕女性的小陰唇內(nèi)側(cè)、陰道前庭和尿道口周圍,呈對稱密集分布的直徑1~2mm白色或淡紅色小丘疹,表面光滑,有些可呈絨毛狀、魚子狀或息肉狀。無明顯自覺癥狀,偶有瘙癢。醋酸白試驗陰性。
2.皮脂腺異位癥:龜頭、包皮內(nèi)或小陰唇等部位可見粟粒大小、孤立而稍隆起、成群或成片的黃白色或淡黃色丘疹,無自覺癥狀。組織學特征為每個丘疹均由一組小的成熟的皮脂腺小葉組成,小葉包繞皮脂腺導管。醋酸白試驗陰性。
3.扁平濕疣:屬二期梅毒疹,為發(fā)生于生殖器部位的丘疹或斑塊,表面扁平而潮濕,也可呈顆粒狀或菜花狀,暗視野檢查可查到梅毒螺旋體,梅毒血清學反應陽性。
4.鮑溫樣丘疹病:皮損為灰褐色或紅褐色扁平丘疹,大多為多發(fā),呈圓形或不規(guī)則形,丘疹表面可呈天鵝絨樣外觀,或輕度角化呈疣狀。男性多好發(fā)于陰莖、陰囊和龜頭,女性好發(fā)于小陰唇及肛周。一般無自覺癥狀。組織病理學檢查有助于鑒別。
5.汗管瘤:表現(xiàn)為小而硬固的膚色或棕褐色丘疹,直徑約數(shù)毫米,多發(fā),通常無自覺癥狀。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。
6.生殖器鱗狀細胞癌:見于40歲以上者,損害為腫塊或斑塊,浸潤明顯,質(zhì)堅硬,易出血,常形成潰瘍,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。
7.假性濕疣:損害為局限于小陰唇的粟粒大呈魚卵狀淡紅色小丘疹或絨毛狀改變,皮損表面光滑,醋酸白試驗陰性,病理上無具有診斷意義的凹空細胞。
一、臨床特點:
好發(fā)于外生殖器、肛門以及包皮系帶、會陰、陰蒂、宮頸、陰道等處,亦有尿道口、尿道、直腸、口腔、乳頭、臍窩、腹股溝以及趾間、膀胱、輸尿管部位受累的報告。本病基本的損害為淡紅色、灰白色或淡褐色和柔軟的增生物,少數(shù)表面角化較明顯。增生物大小不一,單個或群集分布,表面呈分葉或棘刺狀,濕潤,基底較窄或有蒂,陰莖體部可見基底不窄的“無蒂疣”,陰道損害可為扁平疣狀。由于皮損排列分布的不同,外觀上常表現(xiàn)為顆粒狀、線狀、重疊狀、乳頭瘤狀、雞冠狀、菜花狀、蕈狀等不同形態(tài)。有報告,由于發(fā)現(xiàn)巨大型濕疣伴有其下方組織的破壞,故稱之為“疣狀癌”,認為系一低分化的鱗癌。部分濕疣也有惡變的可能。尖銳濕疣常無自覺癥狀,易擦之糜爛出血,少數(shù)病人有疼痛及瘙癢,肛門、直腸、陰道、子宮頸尖銳濕疣可有疼痛、性交痛,局部分泌物或白帶增多,若繼發(fā)感染,分泌物增多或清洗不夠,可伴惡臭。在妊娠期或局部異常分泌物增多或伴有其它炎癥時,可促使疣體增殖。有的濕疣在妊娠末期或分娩后可自然縮小以至消退。
二、病理檢查:
病理檢查中發(fā)現(xiàn)凹空細胞是尖銳濕疣病理學的特征性改變,具有重要的診斷價值;其次是真皮乳頭毛細血管增生,基底細胞增生,棘細胞增生,角化不全以及角化不良等病理變化.本病根據(jù)皮疹特點、發(fā)病部位、發(fā)展情況結(jié)合可能詢及的接觸史,一般診斷不難。亞臨床感染可單獨或與典型損害并存,可用醋酸白試驗或甲苯胺藍試驗幫助診斷。對于潛伏感染可用原位雜交或聚合酶鏈式反應(PCR)證實。
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的治療和預防方法
做到以下幾點可有效預防尖銳濕疣:
1、堅決杜絕性亂:尖銳濕疣患者中60%是通過性接觸染病地。家庭中一方從社會上染病,又通過性生活傳染配偶,還有可能通過密切地生活接觸傳給家中其他人,既帶來了生理上地痛苦,又造成家庭不和,背負精神壓力。因此提高性道德,不發(fā)生婚外性行為是預防尖銳濕疣發(fā)生地重要方面。
2、防止接觸傳染:不使用別人地內(nèi)衣、泳裝及浴盆;在公共浴池不洗盆塘,提倡淋浴,沐浴后不直接坐在浴池地坐椅上;在公共廁所盡量使用蹲式馬桶;上廁所前用肥皂洗手;不在密度大、消毒不嚴格地游泳池游泳。
3、講究個人衛(wèi)生:每日清洗外陰、換洗內(nèi)褲,個人地內(nèi)褲單獨清洗。即使家庭成員間也應該做到一人盆,毛巾分用。
4、配偶患病后要禁止性生活。如果配偶僅進行了物理治療,雖然外陰部可見地尖銳濕疣消失了,但患者仍帶有人乳頭瘤病毒,還應該接受口服藥及外洗藥地綜合治療,療后復查。在此期間如果發(fā)生性行為,可使用避孕套進行防護。
5、孕婦患尖銳濕疣后為了避免分娩時感染胎兒,可選擇剖宮產(chǎn)。產(chǎn)后不要與嬰兒同盆而浴。
參看
| 關于“外陰鱗狀上皮疣狀增生”的留言: | |
|
目前暫無留言 | |
| 添加留言 | |